到2030年,安徽计划新增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
到2030年,安徽计划新增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
到2030年,安徽计划新增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新华社福州6月10日电 长汀,闽粤赣交界的群山之间,一座(yīzuò)开放包容的烟火(yānhuǒ)小城。
她(tā)是客家人的精神原乡,“客家母亲河”汀江滋育两岸繁华,“客家首府”汀州传承千年文脉;她是红旗(hóngqí)不倒的革命圣地,谱写“红旗越过汀江”的英雄传奇;她还是晨昏烟火里的好客(hàokè)小城(xiǎochéng),以“福建西大门”之姿热情拥抱八方来客……
汀水(tīngshuǐ)汤汤,承古开今。今日长汀,正以红火向上(xiàngshàng)的势头,续写着新时代汀州故事。
游客在福建龙岩长汀(chángtīng)惠吉门前的汀江水畔休闲娱乐。朱芳彬 摄
客家首府(shǒufǔ):一条汀江的传奇
头戴凉笠、手持(shǒuchí)竹篙。夏日汀江畔,一尊高达20余米的客家(kèjiā)母亲雕像在阳光下挺拔伫立。
长汀(chángtīng)的历史,是从汀江开始的。
西晋永嘉之乱起,中原汉人为避战乱,扶老携幼溯江而来。气候宜人、物产富饶的(de)汀江(tīngjiāng)为南迁族群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从此(cóngcǐ)一代代客家人在此架屋结庐、繁衍生息。
上图为(wèi)客家母亲雕像,下图为2024年8月(yuè)30日拍摄的汀江。朱芳彬 摄
唐开元年间,设汀州府,这是(shì)首个(shǒugè)客家人聚集的州府。客家有一句民谚“一生劳碌,做只(zhǐ)大屋”——一栋栋风格独特的客家建筑,是客家人的文化根脉所在,也是民族迁徙融合的“活态年鉴”。
走进(zǒujìn)位于汀州古城的“大夫第”,门楼上“秀起汀水”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屋顶坡度陡峭,与闽西多雨气候相(xiāng)契合,整体布局又隐现中原贵族大院风格(fēnggé)。这种“外刚内柔(wàigāngnèiróu)、形制兼容”的建筑哲学,恰是客家人“不忘根本、因地制宜”的精神写照。
“一路南迁的历史,使得(shǐde)客家建筑兼具徽派、江浙等地风格,外观朴素而内在丰富,蕴藏着从中原腹地到闽西山水的跋涉印记。”长汀县(chángtīngxiàn)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guǎnlǐ)委员会副主任李靖(lǐjìng)生说,汀江培育了客家人务实包容的品格,也塑造了这一族群开拓进取的精神。
长汀五通桥旁,一尊宋慈(sòngcí)雕像屹立船头,昂首远望汀江。
宋时,汀江河道礁石密布(mìbù)、无法行船,百姓吃盐困难。担任长汀县令期间,宋慈与时任汀州(tīngzhōu)知府的李华带领百姓疏浚滩多水急(shuǐjí)的汀江航道。从此,汀江航运连山接海,往来商船络绎不绝(luòyìbùjué),汀州古城迎来数百年的繁荣。
“南宋汀江(tīngjiāng)航道的疏浚,使得汀江成为连接农耕文明和海洋(hǎiyáng)文明的纽带,无数客家人(kèjiārén)从中原到南方、从汀州到海洋,足迹遍布五湖四海。”汀州客家联谊会会长李文生说。
2024年10月21日,客家(kèjiā)文化节——世界客属第30届情系(qíngxì)客家母亲河汀江活动在长汀举行,9000多名(duōmíng)客家人回到母亲河畔。自(zì)1995年首次活动至今,共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万海内外客家儿女来到长汀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千年州府史,难舍故园情。一条汀江,串联起(qǐ)海内外客家人(kèjiārén)的乡愁,长汀因此被誉为“世界客家首府”。
红色(hóngsè)摇篮:一面红旗的信仰
长汀(chángtīng)松毛岭,漫山杜鹃红。
91年前,在(zài)国民党轮番轰炸下,红军和长汀地方武装(wǔzhuāng)坚守阵地数日,牺牲2000余人,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集结长征争取到(dào)宝贵时间。今天,松毛岭附近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找出一本烈士证。
据记载,在这片红土地上,有(yǒu)2万多名长汀青年参加红军,平均(píngjūn)每12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长汀县仅登记在册的(de)烈士就有6700多人。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qiángdiào),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建好长汀、宁化长征(chángzhēng)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yánjiū)阐释。
在(zài)“红军(hóngjūn)长征第一村”中复村,烈士后人钟鸣已在村中义务讲解红色文化42年。为明确讲解词中的一字一句,他(tā)曾费尽周折,访谈(fǎngtán)了村里很多老人和红军后代,到各个红色旧址走访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钟鸣说:“长征精神历久弥新,即便将来坐着轮椅,只要能讲,我就(jiù)会一直(yìzhí)讲下去。”
这是在“红军(hóngjūn)长征第一村”中复村拍摄的红军桥。朱芳彬 摄
如今,在(zài)长汀(chángtīng),红色遗产得到保护利用。罗汉岭上,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前瞻仰者络绎不绝,《国际歌(guójìgē)》的临刑高唱犹然在耳;汀江渡口,“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诗篇为人传颂……
长期迁徙(qiānxǐ)跋涉的(de)生活,塑造了客家人爱国爱乡、不怕牺牲的精神。革命年代(niándài),它赋予客家人抛洒热血、投身革命的勇气;今天,它指引着人们战天斗地、兴家立业,在红土地上续写水土治理的绿色传奇。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hóngrǎng)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de)(de)县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道出了长汀曾经的困境。
习近平(xíjìnpíng)同志一直关心关注长汀(chángtīng)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hòu)5次赴长汀调研,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到中央工作后,又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要持续加强(jiāqiáng)长汀水土流失治理。
今日长汀(chángtīng),绿(lǜ)满山、果飘香。山河更新背后,是当地干群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干实干。
长汀红旗岭,绿油油的油茶树层层叠叠(céngcéngdiédié),毛竹(máozhú)、黄梨和脐橙把山体覆盖得郁郁葱葱。
10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贫瘠的荒山。退役军人兰林金东拼西凑10万元,租下红旗岭周边2270亩(mǔ)荒山并成立合作社,一点一点为昔日荒山披上绿衣。森林(sēnlín)保住了水土,也汇聚了财富,当地百姓日子(rìzi)越过(yuèguò)越红火。
种草种树,增加(zēngjiā)山地植被;封育管护(guǎnhù),促进生态自我修复;草牧沼果循环种养,将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长汀人牢记嘱托,经过多年(duōnián)的不懈努力、科学治理,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6.85万亩,水土流失率从31.47%降至6.31%。2021年,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dìyuēfāng)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ànlì)。
今天,红土地上绿树成(chéng)荫。昔日红色精神点燃的火种,已在长汀“绿色长征”中绘就成燎原之势;曾经(céngjīng)“敢教(gǎnjiào)日月换新天”的呐喊,正化作新时代水土治理的生动实践。
烟火古城(gǔchéng):一个“古汀州”的新生
走进长汀古城,沿城墙漫步,登济川门远眺,客家民居参差错落,铁匠铺叮当作响(dīngdāngzuòxiǎng),客家米酒与(yǔ)河田鸡的醇香扑面而至。
长汀人向来(xiànglái)重视古城保护。上(shàng)世纪末,汀州城墙一度破败。2002年,40名离退休老人组成了(le)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资修墙。
习近平总书记(zǒngshūjì)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保护(bǎohù)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zhīxīn)、尊崇之心。”
如今,长汀县每年划拨(huàbō)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名城保护,并(bìng)让古城墙修复理事会、天后宫修复理事会等民间(mínjiān)非营利保护组织参与宗祠家庙、古建老宅(lǎozhái)的修缮管理,推动保护工作变成“长汀人民自己的事”。
“这(zhè)是我儿时戏耍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成员游煌章说,“要把城墙修起来,将这份(zhèfèn)文化记忆(jìyì)传承下去”。
客家十番音乐走进校园,长汀(chángtīng)公嫲吹登上“非遗奇妙夜”,客家剪纸融入时尚服饰成为炙手可热的(de)旅拍单品……在长汀,文化自信不只镌刻在青石板、老城墙上,更流淌在客家人(kèjiārén)火热的生活中。
2025年5月(yuè)1日,长汀举行无人机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朱芳彬 摄(shè)
2024年,长汀接待游客1044.87万人次(wànréncì),实现旅游收入(shōurù)91.81亿元。
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客家人保持一贯的热情好客。今年3月,因假期敞开大门供游客免费停车,长汀县(chángtīngxiàn)委大院(dàyuàn)在网络(wǎngluò)上意外走红,被盛赞“接地气的大院”。“今日长汀依旧保持着‘城门不锁待客(dàikè)来’的热情。”长汀县副县长郑泽鑫说。
古城的生命力,也彰显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图景中(zhōng)。
2012年,长汀和(hé)晋江因“山海协作”结缘。近年来,晋江市提供资金、技术资源支持(zhīchí),重点帮助长汀发展高端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shēnjiāgōng)等产业。
2024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55亿元(yìyuán),稀土产业产值突破75亿元,医疗器械集群产值25亿元……如今,行走在长汀,映入眼帘(yìngrùyǎnlián)的(de)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还有一座座现代化工厂和轰鸣不息的生产线,在红土地上崛起发展的新(xīn)希望。
更多(duō)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zuòzhě):江时强 吴剑锋 周义

新华社福州6月10日电 长汀,闽粤赣交界的群山之间,一座(yīzuò)开放包容的烟火(yānhuǒ)小城。
她(tā)是客家人的精神原乡,“客家母亲河”汀江滋育两岸繁华,“客家首府”汀州传承千年文脉;她是红旗(hóngqí)不倒的革命圣地,谱写“红旗越过汀江”的英雄传奇;她还是晨昏烟火里的好客(hàokè)小城(xiǎochéng),以“福建西大门”之姿热情拥抱八方来客……
汀水(tīngshuǐ)汤汤,承古开今。今日长汀,正以红火向上(xiàngshàng)的势头,续写着新时代汀州故事。

游客在福建龙岩长汀(chángtīng)惠吉门前的汀江水畔休闲娱乐。朱芳彬 摄
客家首府(shǒufǔ):一条汀江的传奇
头戴凉笠、手持(shǒuchí)竹篙。夏日汀江畔,一尊高达20余米的客家(kèjiā)母亲雕像在阳光下挺拔伫立。
长汀(chángtīng)的历史,是从汀江开始的。
西晋永嘉之乱起,中原汉人为避战乱,扶老携幼溯江而来。气候宜人、物产富饶的(de)汀江(tīngjiāng)为南迁族群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从此(cóngcǐ)一代代客家人在此架屋结庐、繁衍生息。

上图为(wèi)客家母亲雕像,下图为2024年8月(yuè)30日拍摄的汀江。朱芳彬 摄
唐开元年间,设汀州府,这是(shì)首个(shǒugè)客家人聚集的州府。客家有一句民谚“一生劳碌,做只(zhǐ)大屋”——一栋栋风格独特的客家建筑,是客家人的文化根脉所在,也是民族迁徙融合的“活态年鉴”。
走进(zǒujìn)位于汀州古城的“大夫第”,门楼上“秀起汀水”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屋顶坡度陡峭,与闽西多雨气候相(xiāng)契合,整体布局又隐现中原贵族大院风格(fēnggé)。这种“外刚内柔(wàigāngnèiróu)、形制兼容”的建筑哲学,恰是客家人“不忘根本、因地制宜”的精神写照。
“一路南迁的历史,使得(shǐde)客家建筑兼具徽派、江浙等地风格,外观朴素而内在丰富,蕴藏着从中原腹地到闽西山水的跋涉印记。”长汀县(chángtīngxiàn)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guǎnlǐ)委员会副主任李靖(lǐjìng)生说,汀江培育了客家人务实包容的品格,也塑造了这一族群开拓进取的精神。
长汀五通桥旁,一尊宋慈(sòngcí)雕像屹立船头,昂首远望汀江。
宋时,汀江河道礁石密布(mìbù)、无法行船,百姓吃盐困难。担任长汀县令期间,宋慈与时任汀州(tīngzhōu)知府的李华带领百姓疏浚滩多水急(shuǐjí)的汀江航道。从此,汀江航运连山接海,往来商船络绎不绝(luòyìbùjué),汀州古城迎来数百年的繁荣。
“南宋汀江(tīngjiāng)航道的疏浚,使得汀江成为连接农耕文明和海洋(hǎiyáng)文明的纽带,无数客家人(kèjiārén)从中原到南方、从汀州到海洋,足迹遍布五湖四海。”汀州客家联谊会会长李文生说。
2024年10月21日,客家(kèjiā)文化节——世界客属第30届情系(qíngxì)客家母亲河汀江活动在长汀举行,9000多名(duōmíng)客家人回到母亲河畔。自(zì)1995年首次活动至今,共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万海内外客家儿女来到长汀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千年州府史,难舍故园情。一条汀江,串联起(qǐ)海内外客家人(kèjiārén)的乡愁,长汀因此被誉为“世界客家首府”。
红色(hóngsè)摇篮:一面红旗的信仰
长汀(chángtīng)松毛岭,漫山杜鹃红。
91年前,在(zài)国民党轮番轰炸下,红军和长汀地方武装(wǔzhuāng)坚守阵地数日,牺牲2000余人,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集结长征争取到(dào)宝贵时间。今天,松毛岭附近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找出一本烈士证。
据记载,在这片红土地上,有(yǒu)2万多名长汀青年参加红军,平均(píngjūn)每12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长汀县仅登记在册的(de)烈士就有6700多人。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qiángdiào),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建好长汀、宁化长征(chángzhēng)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yánjiū)阐释。
在(zài)“红军(hóngjūn)长征第一村”中复村,烈士后人钟鸣已在村中义务讲解红色文化42年。为明确讲解词中的一字一句,他(tā)曾费尽周折,访谈(fǎngtán)了村里很多老人和红军后代,到各个红色旧址走访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钟鸣说:“长征精神历久弥新,即便将来坐着轮椅,只要能讲,我就(jiù)会一直(yìzhí)讲下去。”

这是在“红军(hóngjūn)长征第一村”中复村拍摄的红军桥。朱芳彬 摄
如今,在(zài)长汀(chángtīng),红色遗产得到保护利用。罗汉岭上,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前瞻仰者络绎不绝,《国际歌(guójìgē)》的临刑高唱犹然在耳;汀江渡口,“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诗篇为人传颂……
长期迁徙(qiānxǐ)跋涉的(de)生活,塑造了客家人爱国爱乡、不怕牺牲的精神。革命年代(niándài),它赋予客家人抛洒热血、投身革命的勇气;今天,它指引着人们战天斗地、兴家立业,在红土地上续写水土治理的绿色传奇。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hóngrǎng)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de)(de)县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道出了长汀曾经的困境。
习近平(xíjìnpíng)同志一直关心关注长汀(chángtīng)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hòu)5次赴长汀调研,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到中央工作后,又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要持续加强(jiāqiáng)长汀水土流失治理。
今日长汀(chángtīng),绿(lǜ)满山、果飘香。山河更新背后,是当地干群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干实干。
长汀红旗岭,绿油油的油茶树层层叠叠(céngcéngdiédié),毛竹(máozhú)、黄梨和脐橙把山体覆盖得郁郁葱葱。
10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贫瘠的荒山。退役军人兰林金东拼西凑10万元,租下红旗岭周边2270亩(mǔ)荒山并成立合作社,一点一点为昔日荒山披上绿衣。森林(sēnlín)保住了水土,也汇聚了财富,当地百姓日子(rìzi)越过(yuèguò)越红火。
种草种树,增加(zēngjiā)山地植被;封育管护(guǎnhù),促进生态自我修复;草牧沼果循环种养,将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长汀人牢记嘱托,经过多年(duōnián)的不懈努力、科学治理,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6.85万亩,水土流失率从31.47%降至6.31%。2021年,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dìyuēfāng)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ànlì)。
今天,红土地上绿树成(chéng)荫。昔日红色精神点燃的火种,已在长汀“绿色长征”中绘就成燎原之势;曾经(céngjīng)“敢教(gǎnjiào)日月换新天”的呐喊,正化作新时代水土治理的生动实践。
烟火古城(gǔchéng):一个“古汀州”的新生
走进长汀古城,沿城墙漫步,登济川门远眺,客家民居参差错落,铁匠铺叮当作响(dīngdāngzuòxiǎng),客家米酒与(yǔ)河田鸡的醇香扑面而至。
长汀人向来(xiànglái)重视古城保护。上(shàng)世纪末,汀州城墙一度破败。2002年,40名离退休老人组成了(le)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资修墙。
习近平总书记(zǒngshūjì)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保护(bǎohù)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zhīxīn)、尊崇之心。”
如今,长汀县每年划拨(huàbō)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名城保护,并(bìng)让古城墙修复理事会、天后宫修复理事会等民间(mínjiān)非营利保护组织参与宗祠家庙、古建老宅(lǎozhái)的修缮管理,推动保护工作变成“长汀人民自己的事”。
“这(zhè)是我儿时戏耍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成员游煌章说,“要把城墙修起来,将这份(zhèfèn)文化记忆(jìyì)传承下去”。
客家十番音乐走进校园,长汀(chángtīng)公嫲吹登上“非遗奇妙夜”,客家剪纸融入时尚服饰成为炙手可热的(de)旅拍单品……在长汀,文化自信不只镌刻在青石板、老城墙上,更流淌在客家人(kèjiārén)火热的生活中。

2025年5月(yuè)1日,长汀举行无人机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朱芳彬 摄(shè)
2024年,长汀接待游客1044.87万人次(wànréncì),实现旅游收入(shōurù)91.81亿元。
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客家人保持一贯的热情好客。今年3月,因假期敞开大门供游客免费停车,长汀县(chángtīngxiàn)委大院(dàyuàn)在网络(wǎngluò)上意外走红,被盛赞“接地气的大院”。“今日长汀依旧保持着‘城门不锁待客(dàikè)来’的热情。”长汀县副县长郑泽鑫说。
古城的生命力,也彰显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图景中(zhōng)。
2012年,长汀和(hé)晋江因“山海协作”结缘。近年来,晋江市提供资金、技术资源支持(zhīchí),重点帮助长汀发展高端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shēnjiāgōng)等产业。
2024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55亿元(yìyuán),稀土产业产值突破75亿元,医疗器械集群产值25亿元……如今,行走在长汀,映入眼帘(yìngrùyǎnlián)的(de)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还有一座座现代化工厂和轰鸣不息的生产线,在红土地上崛起发展的新(xīn)希望。
更多(duō)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作者(zuòzhě):江时强 吴剑锋 周义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