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东港:二十载,育就一株“蓝色摇钱树”

体育正文 94 0

东港:二十载,育就一株“蓝色摇钱树”

东港:二十载,育就一株“蓝色摇钱树”

“当时我是公司外派到陈(chén)疃镇(zhèn),作为技术员参与初期的(de)蓝莓(lánméi)试种,是摸着石头过河。”4月29日,在(zài)位于东港区陈疃镇的日照莓好时光现代农业蓝莓种植(zhòngzhí)基地,总经理李春雷一边检查棚内的温度数据,一边回忆。这位曾经的农科生不会想到,二十年间东港蓝莓实现了(le)多次产业跃迁,从零星试种到全产业链发展,蓝莓产业已成东港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西湖、南湖在内的多个乡镇也陆续加入到这场“革命”当中,形成了以蓝莓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体系。 这条“蓝色长征路”上,几代种植者(zhòngzhízhě)的接力传承与产业形态的迭代升级,正构成(gòuchéng)东港区乡村振兴的DNA双螺旋。 2005年春天,东港区陈疃镇西(zhènxī)尚沟村的蓝莓试验田破土而出,由当时尚在大连大学读研的许美玲牵线,经过(jīngguò)大连大学王贺新教授指导,开启了这片土地的“蓝色(lánsè)革命”。 “当时(dāngshí)大家也都不懂,村里人不认识这个水果,就只(zhǐ)流转了50亩(mǔ)地用来做试验(shìyàn)。”时任西尚沟村支部书记的周玉升至今记得2005年那个春天,许美玲带着王贺新教授团队跨越(kuàyuè)800公里来到(láidào)村里,种下了第一片蓝莓试验田。他回忆起最初参与蓝莓种植时的情景,感慨万千:“王教授团队全程进行技术指导,从东北运来的黑土、枯树皮,还进行了硫磺杀菌,头一次见着这么种地的。” 2006年(nián)初夏,蓝莓首次进入(jìnrù)初产期,亩产鲜果就达(dá)到(dádào)(dádào)500斤,一辆辆装载蓝莓的车开往青岛、上海等大城市,每斤批发价格达到200元,每亩年销售收入达10万元。2007年,蓝莓进入盛果期,亩产达1000斤,亩均销售收入达到20万元,市场供不应求,销路旺盛。 “看着收益确实不错,村民纷纷找我(wǒ)报名流转土地。”可观的(de)收益让西尚沟的村民大开了(le)(le)眼界,在老书记的带领下,村民积极响应。到了2011年(nián),西尚沟村蓝莓种植扩大到600余亩,每年销售鲜果达25万斤,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 蓝莓引进与试种在西尚沟村获得了成功,为下一步陈疃镇蓝莓发展,从土地(tǔdì)流转、栽培、管理技术到解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提供(tígōng)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后期蓝莓产业化(chǎnyèhuà)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批试验苗就取得(qǔde)了成功,也让我看到了这个产业的(de)巨大潜力。” 2016年,李(lǐ)春雷辞去原公司工作,筹资800万元扎根(zhāgēn)陈疃发展蓝莓种植。创业初期并不顺利,第一年引进的5万株苗产量远低于预期。当年冬天寒潮来袭,李春雷在蓝莓大棚守(shǒu)了七个昼夜。温度传感器显示-8℃时,这位技术员出身的“新农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磨刀不误砍柴功,又经过两年(liǎngnián)调整培育,李春雷的蓝莓基地终于迎来大丰收,三万(sānwàn)棵蓝莓年产量一下子就突破100余吨。 “种蓝莓(lánméi)是(shì)个技术活,没有任何一位蓝莓人完全知道蓝莓的种植技术是什么,大家都在(zài)不断地摸索中前进,寻求更好的品种,更好的种植技术。”前几年,李春雷主动对接陈疃(tuǎn)(tuǎn)镇党委(zhèndǎngwěi),联合陈疃镇聘请他大学恩师——吉林农业大学园艺系李亚东教授为陈疃蓝莓发展总顾问,其科研团队为陈疃蓝莓发展的科研指导组,定期来陈疃举办培训班,到蓝莓种植园实际指导,为企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这几年我跟老师的团队一直(yìzhí)有合作,就在这个基地里,有差不多5亩地用来做试(shì)验,不断研究新品种,然后推广种植(zhòngzhí)。”正说着,李春雷接到了电话,急匆匆的来到(láidào)基地大门口。原来,他跟长白山那边对接的4000棵蓝莓试种苗株到了,一包包蓝莓试验株卸下车,随后就会种植到试验大棚里,开展新一轮品种优化(yōuhuà)实验。 李春雷回忆起(huíyìqǐ)刚创业时,他蹲在田埂(tiángěng)边记录蓝莓生长数据:“那时候(shíhòu)我们连滴灌系统都不会装,全靠经验摸索。现在基地的物联网(liánwǎng)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还能远程控制大棚温度。”如今,李春雷的千亩蓝莓基地已成为东港区龙头企业之一,他担任东港区蓝莓协会会长,带领更多从业者共同(gòngtóng)发展。 离开“莓好时光”,记者来到山东金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jīdì),技术总监赵峰正在查看(chákàn)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情况(qíngkuàng)。这位中医药专业出身的年轻(niánqīng)总监,自2019年起投身蓝莓产业,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做起,凭借(píngjiè)对农业科研的热爱与坚持,逐步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今年,他还考取(kǎoqǔ)了山东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继续深造农业科学知识。 “我一开始其实对蓝莓了解不多,但随着深入接触,发现它不仅是一种高附加值水果,更蕴含着(yùnhánzhe)巨大的药用(yàoyòng)和保健价值。”赵峰说,“蓝莓富含花青素(huāqīngsù),有抗氧化、护眼、延缓脑神经衰老等多种功能,这些特性让我觉得它的市场潜力(shìchǎngqiánlì)非常广阔。” 将自己所学的中药学知识融入蓝莓种植研究中,提升蓝莓的营养价值是赵峰一直在尝试的事情:“比如我们正在试验的一种生物有机肥,就是(jiùshì)参考了中药材(zhōngyàocái)种植中的微生物调控理念,结果发现能有效提高(tígāo)蓝莓的风味和功能性(gōngnéngxìng)成分含量。” 如今(rújīn),赵峰负责整个园区的技术(jìshù)管理。在他的主导下,企业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蓝莓生长全过程的监测和高效管理。他说:“未来我也希望(xīwàng)能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推广的种植(zhòngzhí)标准,让更多人受益。” 从2005年的(de)(de)一片试验田,到如今覆盖全区、辐射全省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东港区(dōnggǎngqū)用二十年(èrshínián)时间走出了一条以蓝莓为(wèi)载体(zàitǐ)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条路上,有许美玲(měilíng)、王贺新这样的“破冰者”,在陈疃镇的土地上试种出第一颗蓝莓;也有李春雷这样的“拓荒者”,用800万元和二十年心血将蓝莓种进千家万户;更有赵峰这样的“破局者”,代表着新时代下投身农业的青年力量,在他们的影响(yǐngxiǎng)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参与到蓝莓产业中来,他们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也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当下,东港区正加快(jiākuài)推动蓝莓(lánméi)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国际化(guójìhuà)方向迈进。同时,围绕蓝莓打造的全产业链也(yě)在不断延伸。目前,该区已有30余家蓝莓相关企业,形成了涵盖育苗、种植、采摘、分拣、加工、冷链、电商、文旅等环节的完整链条。 (大众新闻记者 丁兆霞 通讯员 苑克龙 滕文凯 郑硕(zhèngshuò) )
东港:二十载,育就一株“蓝色摇钱树”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