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青海推坡并块提升耕地质效

体育正文 86 0

青海推坡并块提升耕地质效

青海推坡并块提升耕地质效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治理后(hòu)的梯田。(资料图片) 进入(jìnrù)夏季,站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沙尔湾村山头远眺,经过高标准农田(nóngtián)建设“坡改梯”后,层层叠叠的旱梯田(tītián)青苗吐绿,生机勃勃。 地处西部的青海省846.3万亩耕地(gēngdì)中三分之二是旱地,耕地资源有限。近年来(jìnniánlái),青海省以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为统领,大力(dàlì)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整田、治水、改土、提质”为基本内容,通过综合运用工程、完善田间配套设施、加强科技含量等措施,不断提升耕地质量(zhìliàng),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xiǎnzhù)提高,有力推动了乡村(xiāngcūn)振兴。 湟中区是湟水流域主要农耕区,耕地以旱坡地为主,地处浅脑山,一年只能种植一茬农作物。很长(hěnzhǎng)一段时间,当地靠天吃饭,耕地依据山势自然起伏耕种,最大(zuìdà)问题是跑(pǎo)水、跑肥、跑土,被称为“三跑田”,影响(yǐngxiǎng)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遇到大雨天气,山区未经治理(zhìlǐ)的坡耕地地表土一层层地被冲刷、侵蚀,使地力变得越来越低,而且会导致下游水系淤堵,造成生态(shēngtài)、生产、生活(shēnghuó)方面的恶性循环。因而,防治水土流失要治根,山区坡耕地治理是重点。”青海省水利厅(shuǐlìtīng)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韩成军说。 2022年,湟中(huángzhōng)区(qū)依托青海省黄河流域淤地坝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zōnghézhìlǐ)项目,在田家(tiánjiā)寨镇的(de)沙尔湾、下洛麻、小卡阳、大卡阳、马昌沟5个村进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为了不耽误农时,这项工程在小麦收割后开始。挖掘机和推土机连续干了2个月,将5个村的坡耕地全部推平(tuīpíng),新修土坎水平梯田12700亩。”湟中区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陈全保说。 改造后,坡耕地变为(biànwèi)水平梯田,所有地块宽大又平整,能够保水、保肥(bǎoféi)、保土,群众改称其为“三保田”。看到这一变化,下洛麻村村民马有祥抢抓机遇(jīyù),于2023年流转500亩(mǔ)“坡改梯”土地种植燕麦,成为当地种粮大户。 “梯田地块平整,能存住雨水和肥料,燕麦亩产比以前(yǐqián)提高了200斤左右,而且品质好。梯田还配套(pèitào)有田间道路,机械化种植非常方便,于是我今年扩大到3000亩,为河南一家燕麦片生产企业长期订单式提供原料。”马有祥(mǎyǒuxiáng)说(shuō)。 随着“坡改梯”工程的(de)深入实施,青海省农区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现象(xiànxiàng)得到极大改善。“十四五”时期以来,青海省水利行业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zōnghézhìlǐ)项目18项,投入资金3.09亿元,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5.47万亩,2025年计划综合治理4.53万亩。 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还(hái)实行“小块并大块(dàkuài)”,将各家各户分散的小块地并成平整的大块田,通过入股村集体经济等方式集中(jízhōng)经营,实现了机械化集约化耕作。 “在农田改造前,山区农民(nóngmín)基本靠骡子和驴干活(gànhuó)。旱地坡度大(dà),地块又小,人畜动作挪腾不开。田间(tiánjiān)没有道路,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进不去,效率低。改造治理后,田块大又有大路,农机能进去,彻底解决了传统种地难题。”陈全保说。 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héxīzhèn)西山湾村,集中连片的耕地里青苗(qīngmiáo)生机盎然,田间配套建设了水系渠道和田间道路。 “以前,这些耕地(dì)是祖辈们通过车推肩背(bèi)开垦的(de),涉及农户多(duō),地块零散碎小(xiǎo),农机下地无法掉头,还时有撂荒。这几年,田块整治将小块田并为大块田,集中连片达(dá)452.15亩,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山湾村党支部书记蔡连顺说,以前农户的小手扶拖拉机一天最多犁地5亩多,现在一台四轮拖拉机一天能犁地50亩,大幅提高(dàfútígāo)了生产效率。最重要的是,基本不再需要人工用铁锹挖地干活了。 贵德县黄河沿岸的河谷地带水浇地较多,但局部地区土地面积小而零散,“小块并(bìng)大块(dàkuài)”办法符合地域治理实际,为农业机械化(jīxièhuà)、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打下基础。 “通过田块整治、田间道路和水利设施配套(pèitào)等项目的实施,贵德县的种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合作社和种田大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很高。”贵德县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武晓告诉记者,该县自(zì)2019年开展(kāizhǎn)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涉及全县7个乡镇,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82753.9亩,投入(tóurù)各类(gèlèi)资金1.6亿余元。 2021年(nián),湟中(huángzhōng)区西堡镇西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被列为青海省高标准农田试点建设项目,为农田基本制度改革作出了有益探索。 “‘小块并(bìng)大块’后,西堡村(cūn)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多亩(duōmǔ),地块由以前的2481块缩减到现在的1874块,大地块面积达到20多亩,小地块也(yě)在7亩多,适合大型农机具作业,节省劳动力,提高了耕地利用率。”西堡村党支部书记丁平说。 藏粮于地,耕地(gēngdì)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作为(zuòwéi)实现(shíxiàn)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高质量耕地和机械化作业条件关乎后续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青海着力打造高原绿色有机(yǒujī)农畜产品输出地,土地治理和农业机械化不仅极大提高了(le)生产效率,新场景、新模式、新技术也跟着下了地,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完成“坡改梯”等农田改造治理后,为了发挥(fāhuī)耕地最大效益,西堡村对农田基本制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小块并(bìng)大块’打破各家各户耕地界限,统一平整为大块地后,土地(tǔdì)成了抢手货(qiǎngshǒuhuò),撂荒地没有了。”丁平说,在农户耕地权属不变的情况下,村民以(yǐ)土地入股(rùgǔ)西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其托管土地统一经营,种植小麦、油菜等粮食作物,按耕地权属给村民分红。2024年,该村旱地1亩分红100元(yuán),水浇地1亩分红1000元。 土地治理改革(gǎigé)后,合作社(hézuòshè)运用新技术也变得统一而且顺畅(shùnchàng)。“在大块地里采用覆膜机种植作物速度很快,于是我今年找了两名技术员,在420亩耕地里指导试种膜侧小麦和地膜春油菜。从目前出苗率来看,新技术抗旱保墒效果比常规播种要好。”湟中广润种植合作社负责人(fùzérén)乔明忠说(shuō)。 同时,西堡村在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帮扶下(xià),建设了百亩优质果树、30亩冷水鱼养殖场(yǎngzhíchǎng),建成温室大棚和面粉加工厂(jiāgōngchǎng)等,村集体年收入(niánshōurù)达到160多万元。目前,该村正在发展农业种植、生态养殖、乡村休闲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费家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jiànshèxiàngmù)实施后,青海互丰(hùfēng)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该村部分耕地(gēngdì)用于种植杂交油菜,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zēngshōu)。近年来,该公司累计引育高产优质杂交油菜品种30余个,成功将“青杂(qīngzá)系列”推广至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有效提升了青海种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以建设(jiànshè)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青海(qīnghǎi)农业成果惊喜不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惠农支农政策项目实施下,特色种植和养殖多点开花,构筑起乡村振兴(zhènxīng)的基石。“我们改变以往各行业单一(dānyī)的水土保持工作做法,将水保(shuǐbǎo)工作与乡村全面振兴融合推进,着力构建大水保工作格局,围绕耕地(gēngdì)质量提升,以农业产业链大循环的思维为乡村振兴产业强链补链提供支撑点,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韩成军说。(经济日报(jīngjìrìbào)记者 石 晶 拓兆兵)
青海推坡并块提升耕地质效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