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从红山文化到汉魏遗韵再到盛京记忆 “三阳”联手共绘辽宁文旅新图景

体育正文 211 0

从红山文化到汉魏遗韵再到盛京记忆 “三阳”联手共绘辽宁文旅新图景

从红山文化到汉魏遗韵再到盛京记忆 “三阳”联手共绘辽宁文旅新图景

阜新市清河(hé)门区乌龙坝镇汤头河流域满目皆绿。刘杰印 摄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有王府林场(línchǎng)工作人员在沙地上栽种油松。记者(jìzhě) 田甜 摄 屈利平在检查樟嫁红的生长(shēngzhǎng)情况,精心守护每一寸绿色(lǜsè)。记者 张铭哲 摄 沙地复绿,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带火了旅游(lǚyóu)产业。图为风景如画的德力格尔草原。米勇(mǐyǒng) 摄 夏日(xiàrì),漫步于德力格尔草原,碧空如洗,远山(shān)含黛。8000亩的草原湿地间,山、水、林、田、湖、草、沙(shā)交相辉映,湖泊如镜面般倒映着洁白的云朵,马儿悠然踱步于连绵的绿毯之上。 这里是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阜新,曾(céng)是水草丰茂的疏林草原(cǎoyuán),又一度因开禁(kāijìn)招垦与过度放牧,成为黄沙堵门、寸草难生之地。如今,青翠无垠的草原风光再次重现。 人与沙的(de)博弈,在(zài)这里(zhèlǐ)持续上演,绿色逐日占据上风。特别是2023年6月6日以来,阜新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huāngmòhuà)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yāoqiú),牢固树立(shùl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深入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攻坚行动。 两年来,阜新市坚持科学“扩绿”、多维“兴绿(xīnglǜ)”、严格“护绿”,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完成沙化林草地(cǎodì)治理33.2万亩,退化草原修复16万亩,沙化耕地(gēngdì)治理覆盖面积40万亩。 科学扩绿 从沙(cóngshā)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扩绿(kuòlǜ),是治沙工程的根基(gēnjī)。阜新地貌呈现低山丘陵主导、平原与沙地交错的特点,外部(wàibù)和内部皆有沙源,同时气候干旱,强风时常来袭,加之沙质土壤基底、平坦(píngtǎn)地形及脆弱植被等综合自然条件,土地沙化有着“先天基础”,生态修复挑战不小。 如何应战,提升植被盖度是(shì)先决条件。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sì)镇牤牛河河畔(hépàn),新栽的(de)树苗随风沙沙作响,14.5公里河岸线上,处处皆是造林员忙碌的身影。牤牛河流域地处阜新西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接壤,属(shǔ)科尔沁沙漠延伸地带,是阜新县风蚀水蚀最严重、面积最大的沙源地。 过去,裸露的(de)河岸在风季卷起漫天沙尘,汛期(xùnqī)洪水(hóngshuǐ)将(jiāng)沙化土壤肆意冲刷。曾经栽种的杨树没能坚守住这片“阵地”,大部分面临退化。为了抵御风沙吞噬(tūnshì)更多的土地,这里扩绿的步伐不曾停歇。2025年,阜新建设了14.5公里的“千里阻沙带”牤牛河流域综合治理护岸林。于寺镇副镇长韩英夫指向(zhǐxiàng)河岸介绍:“灰色树皮是杨树,白色的是柳树,那些带刺的小(xiǎo)灌木是沙棘,这片混交林织密了防沙的‘铁网’。” 大规模造林构筑起了生态防护的主框架,但(dàn)这并不够(bùgòu)全面,精细的补断点工作不可或缺。而这,也是当下阜新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扩绿(kuòlǜ)环节的关键。 与风沙(fēngshā)对抗的最前沿,每处“绿网”的断点(duàndiǎn),都可能成为风沙卷土重来的“突破口(tūpòkǒu)”。追根溯源,这些断点成因复杂,或是由于(yóuyú)早期造林规划不严密,导致生态网络存在先天缺陷;或是因自然老化,林地历经岁月侵蚀出现生态功能衰退。若不及时修复,风沙就会顺着这些缺口长驱直入,侵蚀已经(yǐjīng)修复的生态区域。 为了弥补这些生态漏洞,阜新(fùxīn)开启了针对断点的“精准作战”。 在彰武县,当地(dì)通过全面排查(páichá)发现,域内南北阻沙带、柳河沿岸生态廊道存在119处断点,于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加固(jiāgù)。在满堂红镇(zhèn)二道村,今年新栽植的440亩杨树林已初具规模。走进这片新生林地,笔直的树干整齐排列,嫩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曳,形成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这片林地正是彰武修复的第(dì)42处断点。 在修复断点(duàndiǎn)的过程中,林地退化问题(wèntí)也被列为重要关注点。在阜新县扎兰营子镇哈达营子村,山上生长了50多年的油松林,是荒山造林时代遗留下(yíliúxià)的“生态痛点”。作为先锋树种的油松虽在艰难的环境下扎下了根,但因立地条件恶劣,加之纯林(chúnlín)结构单一(dānyī),导致林分严重退化。 近年来,林业部门探索困难立地生态(shēngtài)修复与价值提升(tíshēng)的新路径。在油松行间,套种了乡土灌木树种。“灌木层(céng)与作为乔木层的油松以及保留的地被草,共同构建起‘乔灌草’复合混交的生态结构。”阜新县(xiàn)林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瞿琳升说。 种苗培育,是扩绿(kuòlǜ)工程中的“核心(héxīn)武器”。在(zài)位于柳河林场和(hé)四合城林场的良木林种培育基地内,现代化的种质资源库巍然矗立。基地的工作人员精心筛选出抗旱性能卓越、成活率极高的优良种质资源,确保每(měi)一株苗木都具备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潜力。经过严格的培育流程,200万株优质苗木从这里出发,踏上(shàng)前往沙地治理一线的征程。通过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未来,这些苗木将为我国的生态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让(ràng)绿色的希望在更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多维兴绿 从环境治理到产业(chǎnyè)致富 绿一片青山,富一方百姓。在(zài)阜新(fùxīn),生态修复(xiūfù)不再是单纯的环境治理,而是一场激活沙地经济潜能的绿色变革。如何让这片珍贵(zhēnguì)的绿洲既能保持生态之美,又能为百姓带来实惠?阜新人用智慧和汗水给出了答案,在沙地里书写出独特的“致富经”。 从彰武县城向南驱车20余分钟,便来到五峰镇乱山子村北山。山顶风大(fēngdà),却不见扬尘。因为地表的沙土,已经被酸枣林(lín)“抓牢”了。“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yīpiàn)荒山,那时候大风天卷起沙尘,人都睁不开(zhēngbùkāi)眼睛。”种植大户董嘉男(nán)指着(zhǐzhe)身旁100亩嫁接改良的酸枣林兴奋地说,“多亏酸枣的‘入驻’,即使刮六七级大风,空气里也没有沙尘的味道。更为关键的是,酸枣浑身是宝,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去年种下(zhòngxià)的(de)酸枣今秋就能迎来收获,且从明年起进入丰产期,届时每亩地(dì)净利润可达万元以上。现在村里不少人天天往这儿跑,也想一起种,把荒山变‘金山’。”董嘉男摩挲着嫁接后的酸枣枝条,眼里满是期待(qīdài)。 向沙地要效益的探索并非个例。在国有王府林场,一棵(yīkē)棵油松正摇身一变成为“金松”。油松治沙成效好,却产出效益低。面对这种局面,林场大胆革新,在油松上嫁接红松(hóngsōng)。“3年(nián)至5年即可挂果,12年进入盛果期,单株可产松塔30个至50个,松子与木材价值(jiàzhí)远超油松。”王府林场场长(chǎngzhǎng)王丽娜说。 林下空间同样绽放“金色”希望。今年(jīnnián),彰武县启动“一地(yīdì)两园百村(bǎicūn)”工程,将绿色资源转化为(wèi)富民资源。“一地”的万亩仿野生中草药种植项目,让红柴胡、关防风在沙地上蓬勃生长;“两园”的中草药种植示范园(shìfànyuán)、中草药栽植示范园里,技术人员精心培育着高品质药材;“百村”的5000亩庭院红枸杞项目,更是(gèngshì)将农家小院变成了“聚宝盆”。 推开彰武县大德镇福巨昌村村民徐守芝家的(de)院门,3亩庭院里,红枸杞苗整齐排列,嫩绿的新芽在阳光下(xià)舒展。徐守芝蹲在地上,布满(bùmǎn)老茧的手轻轻拨开叶片,仔细查看(chákàn)每一株秧苗的长势。“现在院里种满枸杞,连空气里都(dōu)满是丝丝甜味儿。”他直起腰,眼角的皱纹里藏不住笑意,“从选种到管护,专家手把手(shǒubǎshǒu)教。成熟后合作社会上门收,销路不愁。看着这些苗苗一天天长大,心里欢喜着呢!” 为吸引更多的“徐守芝”参与到兴绿的战场中,彰武(zhāngwǔ)县探索出了“农户(nónghù)种植—合作社统筹—企业收购”发展模式。 如今,彰武县24个乡镇合作社与药企签订了托底收购协议,稳定的产销链条已然形成(xíngchéng)。哈尔套镇(tàozhèn)、彰武镇的红枸杞烘干厂正在紧锣密鼓规划中,可实现鲜枸杞的就地加工增值(zēngzhí)。 做优林业经济(jīngjì)和林下经济,让林农致富的同时,阜新还将兴绿的触角延伸至农业种植领域,带动(dàidòng)更多乡亲在沙地里“淘金”。通过(tōngguò)连续三年实施单产提升工程,不断以科技激发沙化耕地潜力。 去年,阜新县于(xiànyú)寺镇(zhèn)官营子村200亩单产提升地块,湿粮亩产达到了3007斤,打破了当地的(de)玉米亩产纪录。单产提升工程通过提高农作物每亩种植株数,提高单产的同时还将沙土(shātǔ)牢牢锁在地面。韩英夫掏出手机,向(xiàng)记者展示(zhǎnshì)他拍下(xià)的今春尚未播种(bōzhǒng)农田的照片。画面中,靠近地面的位置(wèizhì)笼罩着一层“黑雾”,正是随风飘舞的沙尘。视线再转向农田,尽管玉米幼苗刚刚破土而出,但已经将沙土固定住,即使大风吹过,也难见沙尘扬起。放眼望去,纵横交错(zònghéngjiāocuò)的防护林网如同忠诚卫士守护着广袤农田,起到了有效削减风速、固持土壤的作用,显著减轻风蚀沙埋对作物的威胁,为粮食稳产增产构筑起了坚实的生态防线。 设施农业也在这场治沙战役中(zhōng)异军突起。在阜新(fùxīn)(fùxīn)县福兴地镇十家子村(zicūn),温室大棚里郁郁葱葱,一颗颗红彤彤的番茄挂满秧蔓,甚是喜人。福兴地镇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也是阜新地区的风口之一,全镇土地沙化严重。当地探索通过设施农业防风固沙,通过智能化管理让果蔬生产突破自然限制,使得沙地成为(chéngwéi)“菜篮子”。 从“点绿成金”到“米粮满仓”,阜新正以“多维兴绿”的(de)智慧实践,既筑牢了(le)生态屏障,又鼓起了百姓钱袋,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书写着(zhe)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的共融篇章。 严格(yángé)护绿 从踽踽独行到人技联防 生态成果来之不易,守护这一抹绿色需要铁腕与智慧。阜新市织密(zhīmì)立体管护网,让每(měi)一片绿色都能得到精心呵护(hēhù),每一个生态成果都能经得起时间检验。 6月2日天刚蒙蒙亮,大德(dàdé)镇林草站站长屈利平就踩(cǎi)着露水钻进了林子。他伸手轻抚过一棵樟子松的树干,指尖感受树皮的纹理,又(yòu)拨开枝叶查看新芽的长势,嘴角不(bù)自觉(zìjué)地扬起。“这棵树去年还只有手腕粗,现在都快赶上小臂了。”他一边记录,一边笑着说。如今,护绿早已不是林业人的“独角戏”,村民们(men)见到倒伏的树苗会马上扶正,发现病虫害会立刻上报。这片林子,早已成为大家共同守护的家园。 绿色的延续,离不开一套严密的“护绿兵法”。阜新市(fùxīnshì)(shì)制定印发了市(县)级林长会议制度等林长制六项配套制度,构建了由各级党政“一把手”担任林长、全面负责相应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bǎohù)发展(fāzhǎn)的管理机制,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将管护责任细化到山头地块,让每一片林子都有专属(zhuānshǔ)“守护者”。 制度(zhìdù)落地还需要执行力度。阜新市统筹林业、水利(shuǐlì)、农业、环保等多部门力量,完善责任落实、协同推进、执法监督全链条工作制度,确保资源保护能力稳步提升。在此基础上,建立林业、公安、自然资源(zìránzīyuán)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jīzhì),形成打击林草违法犯罪的强大合力。 人防加技防,才能织密保障网。阜新为林地(líndì)配置了“高科技保镖”——通过建立林草资源保护监管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liánwǎng)等(děng)技术,对林草资源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在彰武县(zhāngwǔxiàn)森林草原防(fáng)灭火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16个高清监控摄像头如同敏锐的眼睛,24小时紧盯重点林区。烟感、热成像设备可实现3 公里至20公里半径(bànjìng)的精准监测,一旦(yídàn)发现异常,警报声立即响起。 彰武县森林草原消防队(xiāofángduì)队长王贺(wánghè)介绍:“我们接到报警后,会迅速联系最近的护林员前往,并立即出警,确保10分钟内有人到达现场处置。”这里建立的全天候自动巡航监控系统,具备实时预览、云台(yúntái)控制、录像回放、火情(huǒqíng)消息预警、最佳路径分析等功能,让森林草原火情无处遁形,极大提升了综合防控(fángkòng)能力。 护绿光靠监管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发动(fādòng)全社会共同参与。在阜新县于寺镇扎兰村(zhāláncūn)东南方向,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5100亩坡耕地,被改造(gǎizào)成了(le)保水保肥的梯田。在新建的梯田埂上,还栽植了11.9万株酸枣树。 酸枣树根系发达、续根能力强,能有效巩固田埂,防止雨水(yǔshuǐ)冲刷造成新的(de)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如何保护好这些“梯田守望者”?阜新市建立了“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机制,酸枣树的经济效益归属对应耕地的农户,其也承担管护和补种责任(zérèn)。 “酸枣树(suānzǎoshù)最高也就长(zhǎng)2米左右,不会遮阴影响庄稼生长。我们家有30来亩地,算下来一年能多收不少钱!有这么一笔收入,大家把酸枣树看得和庄稼一样重要。”扎兰村村民韩殿(hándiàn)龙笑着说。 更让(ràng)人暖心的是,守护绿色(lǜsè)已成为阜新人的生活日常。城市里,认养一棵树(yīkēshù)(shù)是新时尚,小区(xiǎoqū)、公园里的认养牌上,写满了市民对绿树的牵挂;中小学的生态课堂搬到了沙地现场,孩子们挽起袖子,在沙地上种下自己的“成长树”;青年志愿者更是每周护绿、每月净滩、每年植树(zhíshù)…… 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烂漫的孩童,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千万双手共同编织出一张绿色守护网(wǎng),让这片沙地里长出的绿洲,愈发葱郁、愈发坚实。 (辽宁日报(liáoníngrìbào) 记者田甜 张铭哲)
从红山文化到汉魏遗韵再到盛京记忆 “三阳”联手共绘辽宁文旅新图景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